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这里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开展效益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效益审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是认真贯彻这一决定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二)开展绩效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需要。开展绩效审计,通过揭露公共资金管理使用中决策失误、损失浪费和腐败行为等问题,有助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有利于促进建设责任政府。
(三)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绩效审计,不仅能够加强政府对人才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而且有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绩效审计能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其次,绩效审计有助于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改进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后,开展绩效审计,有助于树立绩效观念,建立节约型社会,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 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重大举措。审计署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明确规定,到2020年底中央部门和省级层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既要提高本级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又要加强对下转移支付的绩效管理,防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到2022年底市县层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大幅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二道区审计局 王金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