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内审工作

坚持改革创新,做好国企内审工作

发布时间:2020-10-26 10:49    来源:审计署

【字体: 打印

 

 

  

做好新时代国企内审工作,要准确把握国企内审工作发展的方向规律和职能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做到凝聚共识、增强合力。
 

  

加强党的领导 不断加强国企党组织对内审工作的领导,把内部审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最新要求,明确由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积极探索设立党委审计委员会或者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总审计师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要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内部审计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工作环境。
 

  

加快转型升级 坚持把做好项目作为提升内审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工程,把改革创新作为提升内审质量和水平的第一动力。一是加快转变内审理念,努力实现审计内容由针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检查向监督用权用钱、服务决策发展的管理型审计转变;审计目的由简单的查错纠弊、维护资产安全向防范风险、改善管理和促进增值增效转变;审计模式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相结合的全过程审计转变。在企业内审中重点突出问题导向、风险导向、绩效导向,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二是切实加大内审力度,不断拓展企业内审工作范围,逐步实现对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审计,稳步扩大对二、三级子公司的审计覆盖面,对重要事项做到全程跟踪、不留死角,对重大问题做到查深查透、全面反映,努力以内部审计全覆盖推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能。要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拓展业务类型,加大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促进令行禁止;加大对经济管理、财务收支和效益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提质增效;加大对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审计力度,促进强化风险防控;加大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促进依法经营、尽责担当;加大对境外机构、资产和经济活动的审计力度,促进“走出去”战略更好实施。三是着力提升内审价值,认真做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严格落实内审发现问题整改责任,强化内审成果运用。对内审发现的共性问题要加强汇总分析,对系统性、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及时提出有利于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努力为企业治理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依据,有效发挥国企内审的建设性作用。
 

  

提升综合效能 在审计项目计划方面,要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审计项目管理和审计资源配置,推动每个内审项目都最大限度地衔接企业经营管理、人事管理和国家审计的需要。在审计组织方式方面,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可以实施本级(总部)统领、上下结合、统一组织、协同作战的模式,形成各层级内审机构的工作合力。同时,要运用好社会审计力量,规范委托审计方式,加强对委托审计项目的质量管控。要紧跟时代发展、适应环境变化,强化大数据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进一步提升国企内审工作的精准度和穿透性。
 

  

夯实发展基础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实战训练、交叉审计、专业培训、资格考试等方式,不断锤炼内审人员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对照新颁发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抓紧做好现有企业内审制度和规范的废、改、立工作,完善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内审工作制度体系,保障国企内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把审计质量作为内审工作的生命线,总结、提炼、固化具有本单位特点的审计业务操作标准、审计人员行为标准、审计整改落实标准、审计结果运用标准,构建覆盖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的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审计质量风险。
 

  

加强指导监督  这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也是构建现代化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举措。要采取日常监督、结合审计项目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开展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时,继续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和主要领导人员重视情况纳入审计评价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好内部审计结果,对内部审计已经发现且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继续抓好国有企业内审人员业务培训,适当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审计机关的重要审计项目,促进提升实战能力。内审机构也要主动加强与审计机关的沟通交流,加强工作联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凝聚监督合力,积极推动国企内审工作再上新台阶。